瑞思英语 “妈妈,能不能别再逼我 我已经知道错了!”

  • A+
所属分类:在线英语

网络上曾有一段妈妈教育孩子的视频,引起了网友们的大量关注和讨论

从视频截图中可以看出,妈妈教育孩子,要她接受“打手板”的惩罚,并且写检讨承认错误。视频中的小女孩却把自己关进房间,气急败坏地哭喊着:“错了又怎么样!”

妈妈:“错了改不改?”

孩子:“改啊,怎么样!”

妈妈:“该不该遭到教训?”


瑞思英语 “妈妈,能不能别再逼我 我已经知道错了!”插图
子:“该啊,怎么样!我已经在改了,又怎么样!我已经按你们说的做了,为什么你们还要这么凶恶的对我!我只是想自己静一静,请你出去!”

视频中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让不少网友直呼“看得胸闷”,并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所遭受的类似的遭遇……

孩子究竟犯了什么错,没人知道,只知道她已经被爸爸教育过,接受了“打手板”的惩罚,然后妈妈又追进房间逼孩子写检查,还不允许孩子关房门。

父母教育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无可厚非,但这种带有逼迫性质、甚至带有某种“侵略性”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吗?视频中的孩子已经明显表达出了愤怒与害怕,但是妈妈还是不依不饶的执着于事情的对错和孩子对父母的绝对服从。

有时候我们或许真得想想:当我们在引导孩子认识其错误的时候,我们是在单纯的教育他,还是在不经意间宣泄着我们自身的情绪呢?

去年1月5日晚上,江苏泰州发生一起悲剧。因9岁的儿子犯错,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失手将其打死。3月20日,失手打死亲生儿子的陈某被检察院批准逮捕。

“妈妈,我很孤单,我想要你陪我。”

“妈妈,你听我解释!”

在两位女检查官面前,母亲回忆起了孩子那天说的两句话,哭得不能自已。但是,一切都已经于事无补了,这位母亲不仅失去了儿子,也难逃法律制裁。

也许你会说,这件事太个别了,是偶然事件;但父母们真得问问自己,尤其是在孩子犯错并拒绝承认错误、拒绝改正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气得要冒烟”了呢?在怒不可遏的时候,有没有动手打过孩子呢?

女孩在跳楼前留下了一封长达四页的遗书。遗书的前三页可以看得出来女孩情绪很激动,一页纸竟然写了几十个“你去死”和“你怎么还不死”。”据了解,平时女孩的父母对她期望很高,十分严格,时常责骂孩子。

事后,妈妈抱着女儿已经没有了气息的身体,哭得几度晕厥。可是这时的哭与懊悔能有什么用呢?父母辛苦养育的孩子,却在自己的言语暴力和高压管控下走向了绝路……

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们真的不能好好说话吗?真的不能想办法好好教育他们吗?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
瑞思英语 “妈妈,能不能别再逼我 我已经知道错了!”插图(1)
呢?

分析问题、判断对错

有时候,孩子犯了错误,需要接受惩罚。但父母在惩罚孩子之前一定要讲明道理,告诉孩子哪里错了,造成了什么后果,影响是什么,孩子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以及孩子以后应该怎么做……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判断对错,对他的成长极其重要。

这时,父母可以采用沟通教育的“ABC”法则——

A: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情境下?

B:你做出了什么行为?

C:这个行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这个行为对不对?

父母将事情拆分为以上几项,循序渐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告诉孩子“妈妈会一直爱你,会无条件接纳你,只是不喜欢你这样错误的行为,但是妈妈会给你提供支持,希望你能在妈妈的帮助下改掉它……”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上面提到的“无条件接纳”并不是什么都接纳,而是无条件接纳孩子本身,有规则地接受孩子的行为,进而教导孩子明白是非对错。

安抚孩子的自责与伤心

很多孩子都有粗心马虎的毛病,或弄丢文具盒、或打碎花瓶、或数学粗心算错等,孩子犯错后都会伤心自责,或者害怕惊恐,他们第一时间最需要的是安慰。

那些在孩子犯错后,把孩子推出门或是关进小黑屋、以期让孩子因为害怕而改变的行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加深孩子的困惑和害怕,消磨孩子的安全感,造成更大的问题。

因此,孩子犯错时,父母与其让孩子服从,不如努力引导孩子产生良好的判断力。通过与孩子的交谈,激发他分析并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思考相关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

当孩子表现很糟糕的时候,父母很难记得他们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惩罚。如果关注孩子背后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回应表面的行为,父母的困扰就会少很多。

角色扮演,帮孩子理解难懂的“大道理”

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处于前运算阶段(从学习语言开始到5~6岁)的儿童,通过形象思维来获取知识。他们难以真正理解抽象的道理,如“遵守规则”、“考虑他人的感受”等,而角色扮演、模仿能够让他们产生知觉体验,更有助于理解这些概念和道理。

比如:一名小男孩在图书馆里大声喧哗、横冲直撞,妈妈希望教会他在公众场合的礼仪,可以这样做:

回到家里,让
瑞思英语 “妈妈,能不能别再逼我 我已经知道错了!”插图(2)
小男孩扮演图书管理员,妈妈扮演正在看书的读者,爸爸扮演今天的小男孩,大声喊叫,横冲直撞。

在开始前,父母告诉小男孩:“图书馆是大家看书、学习知识的地方,需要非常安静,你的任务就是维持一个安静的环境,好让大家在这里安心看书。”

角色扮演开始后,爸爸大喊大叫,横冲直撞,还把椅子搬来搬去。作为“读者”的妈妈立刻向“管理员”儿子抱怨:“那个孩子太吵了,打扰到我看书了,你能不能去管一下?”

儿子上前和爸爸交涉,给爸爸说明了“图书馆要保持安静”的要求,爸爸这才安静了下来。

游戏结束后,父母和孩子讨论刚才的情景,询问孩子的感受,并提醒孩子说:图书馆是安静的地方,不能大喊大叫,否则会影响到别人,这不是好孩子应该做的事……

角色扮演游戏是很有效果的。但在角色扮演游戏前,家长一定要向孩子讲清楚角色的内容和任务,游戏结束后一定要有讨论、评价和总结概括的环节。

瑞思Professor说: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对着山谷喊:“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接着山谷传来回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

小男孩很吃惊,跑回屋子跟母亲说:“山谷里有个小孩说他恨我。”他母亲把他带到山谷,并要求他喊:“我爱你。”这个小男孩照着母亲的要求做,这次山谷回应给他的是“我爱你”。

好好说话,就能获得好的回声。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不妨用理解代替指责,用沟通代替命令,学会道谢,懂得道歉,好好说话,认真倾听,冷静但不冷漠,温和但不懦弱,坚定但不强硬,给孩子多一点点的时间和耐心,就会发现自己跟孩子之间的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冲突也会减少很多。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